工業一直是我國主要的耗能大戶和排污大戶。促進傳統工業改造、新興綠色產業擴張和綠色服務業發展,加快工業綠色發展,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,也是“調結構、轉方式”的重要抓手,更是參與未來綠色發展競爭,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。
九三學社調研發現,盡管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工業節能減排、清潔生產、循環經濟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,但工業綠色發展仍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認識尚不到位,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底數不清。在工業領域,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源計量、統計等工作滯后,行業能耗統計、監測體系不完善,能耗情況不清。符合市場規律的綠色發展促進機制尚未形成,資源能源價格扭曲。我國工業用水循環使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,九大重點耗能行業單位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%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水、電、油、氣、礦等資源價格既未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,也未反映環境治理成本,造成能源資源過量開采、使用浪費和低效配置,制約了工業發展轉型。監管機制有待健全和落實,科技支撐能力不足。科技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。但我國在重金屬污染防治、新能源開發、污泥處置等領域仍然缺乏核心技術。
工業綠色發展,我們應從依靠行政手段向積極培育市場機制,輔以綜合經濟和行政手段、營造法律制度環境的方向發展。為此,九三學社提出以下建議。
一是將工業綠色發展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。鑒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面臨的嚴峻形勢,應緊緊把握全球的綠色發展機遇,將工業綠色發展提升到事關國家經濟安全、人民群眾福祉和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高度,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。為此,必須盡快開展環境污染情況調查等基礎性工作,制定工業綠色發展戰略。開展全國性調查,在綜合研究我國資源儲量和能源進口趨勢、環境承載力、經濟發展速度及資源消耗、能源利用能力的基礎上,明確工業綠色發展的戰略框架、戰略目標、發展路線、整體布局、優先領域和重點支撐;結合國土主體功能區劃、產業梯度轉移、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與變化趨勢,確定各地、各行業工業綠色發展的主要任務。
二是完善激勵約束機制,建立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。探索高標準的梯度激勵機制,設立“兩型”企業建設專項基金,建立不同行業“兩型”企業的標準和認定體系,對達到標準的企業根據高出標準的水平給予梯度激勵。
三是發揮市場作用,構建綠色發展長效機制。全面建立市場化的節能減排交易機制,加快推進節能減排交易立法,規范交易方式、規定市場參與者的權利責任義務等。在節能方面,建立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機制,通過控制能耗總量,確保完成能耗強度降低目標,形成兼顧總量與效率的良性調控體系;結合各省市區實際,科學分配能源消費總量,并分解到地區和企業;在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區試點能源指標交易機制。在減排方面,總量確定要以經濟發展情況、清潔能源規模、企業減排能力提升趨勢為依據,與能源消費總量指標互為參考,針對可能出現的過量供給和過量需求建立干預調提高國際競爭力 參與綠色發展競爭節機制。從需求側引導工業綠色發展。在扶持方式上,強化政府采購、應用示范、購置補貼等綠色產品的需求側補貼,采取加強認證和賦予標識等方法,提高產品的社會公信力。
四是強化科技支撐,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。著重加強節能改造、重金屬污染減量、有毒有害原料替代、主要污染物削減以及生產生活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的技術研發,關鍵課題應動態納入重大科技專項。
五是建立健全法規政策,完善法律法規體系。盡快制定《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》;加快《循環經濟法》立法進程,盡快出臺廢棄資源分類回收、舊品經營和再生利用管理的法規條例;擴大環境保護法侵權范圍,實行舉證責任倒置;在刑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界定環境資源犯罪,擴大定罪范圍,追究干涉環境資源執法行為的責任。規范工業綠色標準體系,進一步完善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準體系,修訂用能產品強制性能效標準,擴大標準覆蓋面,全面提高“高消耗、高排放”行業準入門檻;修訂減排統計監測和核查核算方法,并實現監測數據共享。